要害詞:沈從文 王彬彬 學人讀舊

在中國近古代史上,有一個軍閥混戰時代。提到軍閥混戰,人們凡是想到的是北洋軍閥之間的分分合合、打打殺殺。實在,中國近古代史上的軍閥混戰,不該該只是指北洋軍閥之間的爭戰。與北洋軍閥可對稱的,還有東北軍閥。東北軍閥團體構成的時光稍晚于北洋軍閥團體,而混戰則差未幾同時代開端。沈從文的故鄉湘西,則屬于東北軍閥佔據之地。

沈從文1902年12月誕生。1931年秋,沈從文在青島寫了《從文自傳》,敘說的是本身20歲以前在湘西的性命過程。從《從文自傳》可知,沈從文十四五歲便投身行伍。直到二十歲時分開湘東南上,五六年的時光,沈從文基礎上在虎帳渡過,只要過長久的離開部隊的時光。所以,《從文自傳》,也基礎是上一本“參軍自傳”。不只是《從文自傳》大批寫的是那時代湘西部隊中的生涯,以這五六年的軍旅生涯為題材的小說,沈從文也寫了很多。《船上》《槐化鎮》《進伍后》《傳事兵》《連長》《嘍啰》《卒伍》《尖兵》《逃的前一天》《一個別面的甲士》《夜》《我的教導》《從軍》《闕名故事》《說故事人的故事》《副官》《虎雛》《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參謀官》《過嶺者》《山道中》《新與舊》《鉅細阮》《會明》《張年夜相》等,這些作品都取材于沈從文的軍旅生涯,或許說,都寫到了阿誰時代東北部隊的人或事。還有詩歌《叛兵》,也是這類作品。沈從文那些固然并未呈現甲士、部隊情事的作品,很多也是取材于軍旅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從文自傳》和這些小說中所寫的部隊,應是袁世凱逝世后東北軍閥混戰時辰的部隊。從沈從文筆下,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奇異的部隊。他們并非匪賊,相反,他們的義務往往即是“清鄉”,也就是剿匪。這些部隊有正式的番號,有明白的軍紀,有嚴厲的附屬關系,在情勢上很像正軌軍;但是,在別的一些方面,卻又其實像匪賊。最凸起的表示是,他們老是必需自籌軍餉。國度正軌軍而須自籌軍餉,當然就很不正軌。所以,中國近古代史上軍閥混戰時代的部隊,是一種介于正軌軍與匪賊之間的武裝氣力。這是特按時期的特別軍事組織。北洋也好,東北也好,都是一樣。

美國的沈從文研討者金介甫在《沈從文傳》中說,這些取材于軍旅生涯的作品,“現實上寫了他本身的生長經過歷程”[1]。這說法當然可以或許成立。《從文自傳》和一系列以軍旅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配合浮現了沈從文分開湘西前的生長經過歷程。

一、南北沖突中的湘西

北洋軍閥團體起始于清末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終結于公民反動軍北伐的成功。詳細地說,是從1895年到1928年。這是今朝學術界比擬分歧的見解。北洋軍閥團體不是一個純真的軍事同盟。這一點,來新夏等人所著的《北洋軍閥史》特地做了誇大。北洋軍閥團體,是一個“政治軍事團體”。特殊是在平易近國成立后的16年間,由于北洋軍閥團體掠奪了國度的統治權,便“成為各類汗青景象所繚繞的中間”[2]。異樣,“東北軍閥”也重要不是一個“地輿概念”,更不是我們明天懂得的“地域概念”,“而起首是一個政治概念”[3]。謝本書、馮祖貽主編的《東北軍閥史》對東北軍閥團體的構成經過歷程做了闡明。辛亥反動后,袁世凱接替孫中山當上了中華平易近國姑且年夜總統。1913年的“二次反動”,以孫中山引導的公民黨的掉敗而了結,于是中國的年夜部門地域現實為北洋軍閥團體所統治。袁世凱悍然稱帝,東北地域打響了否決恢復帝制的第一槍。1916年6月6日,袁世凱逝世往,反袁戰鬥也“不了了之”。北洋軍閥團體依然把握國度權利。而這時辰,在南邊,有著一些北洋軍閥權勢未能把持或未能完整把持的省區,重要是云南、廣西、四川、貴州、廣東、湖南這六個省區。反袁戰鬥停止了,但反袁戰鬥中組建,構成的部隊持續存在。于是,在這六個省區里,“逐步構成了絕對自力的分紅很多派系的處所軍閥”。這些南邊的處所軍閥不屬于北洋軍閥團體,佔據、運動的區域又基礎上屬于東北地域,習氣上稱之為“東北軍閥”,或“南邊軍閥”,以差別于“北洋軍閥”,或“南方軍閥”。北洋軍閥團體和東北軍閥團體,外部當然都分有很多層級。而在東北地域,唐繼堯、陸榮廷算是頂級的軍閥了。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把持了云南、貴州兩省,并死力向四川挺進;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軍閥則主宰著廣西、廣東兩省,湖南也在其覆蓋之下。所以,反袁的護國戰鬥停止以后,“中國在現實上呈現了北洋軍閥與東北軍閥兩個最年夜的軍閥家數”[4]。而沈從文即是在這時代的東北軍閥步隊里從十五六歲至二十歲,生涯了五六年。小說《我的教導》論述了如許的部隊有著如何的保存方法,而沈從文則從少年到青年時代即是在如許的部隊里接收著“教導”。小說《夜》中說,年夜約是1919年的時辰,“我們的部隊”駐扎在一個小鄉鎮上,“突然在××的平易近政長兼靖國聯二軍總司令的張某,以二軍名義號令我們的步隊,限制每日天期把槍械表同名冊造往,以便在辰州的軍事會議時提出,否則未來便不克不及為當局認可這是正式部隊”。而“似乎從平易近五討袁成軍以來,就從沒有碰到過那種講求當真的下屬”[5]。所謂“平易近五討袁成軍”,就是指這支部隊是1916年反袁戰鬥中成立的。那么,這支部隊為何又稱“靖國軍”呢?

袁世凱逝世了,由先前的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而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很快,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便產生尖利沖突,史稱“府院之爭”,實在不外是權利之爭。到了1917年5月間,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牴觸便到了盡對不成協調的田地,于是黎元洪只得免職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而以李經羲代之。到了7月1日,又產生了張勛擁溥儀復辟的鬧劇,段祺瑞帶領討逆軍敉平張勛的兵變。張勛復辟結束后,由馮國璋代表總統。袁世凱當然公開蹂躪《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但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之流,也異樣視《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為無物。這是孫中山萬難接收的。在孫中山心目中,《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是中華平易近國的立國之本。《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被否棄,便意味著中華平易近國的現實消亡。孫中山以為必需以武力保衛《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1917年8月初,孫中山通電全國,宣布在廣州樹立姑且性的軍當局,以與北京抗衡,而這個姑且軍當局的政治目的即是保衛《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所以又稱護法軍當局。孫中山此時便已下定了以武力北伐、顛覆北洋軍閥掌控的北京當局的決計。而在反袁的護國活動中發生的東北軍事氣力,天然便成為軍當局護法活動的基礎武裝[6]。可是,滇系軍閥唐繼堯在餐與加入護法活動的同時,又別具懷抱,在心里打起了本身的年夜算盤。既餐與加入孫中山引導的護法活動,又不愿意完整與孫中山堅持分歧,必需堅持滇系部隊本身的自力性。如許,唐繼堯便打出“靖國”的旗幟,以示與“護法”的差別。唐繼堯餐與加入護法活動,當然使護法活動的氣力年夜為加大力度。但以“靖國”的名義餐與加入“護法”,則使護法活動一開端便有了激烈的和睦諧音。唐繼堯之所以在“護法”之外還要以“靖國”為班師之名,目標即是借護法戰鬥而擴展本身的地皮,把勢力延長到云南之外,甚至全部東北地域。既然打出了“靖國”的旗幟,唐繼堯便將滇軍改組為“靖國軍”,自任總司令。稍后,又將四川、貴州的部門軍事氣力收編,組建了“滇黔靖國聯軍”。四川、貴州的部門部隊也成為“靖國軍”后不久,陜西、湖南、福建等省的某些軍事領袖,也樹起了“靖國”的旗號[7]。這就是沈從小說《夜》以及其他一些相干作品中的部隊稱作“靖國聯軍”的由來。

孫中山在廣州樹立了軍當局,并且意在以武力顛覆北京當局。北京的段祺瑞當局便同心專心要以武力剿除南邊的軍當局,完成南北同一。于是,在1917年10月,便開端了南北戰鬥:南邊護法軍當局統馭的東北部隊與北京當局批示的北洋部隊之間的戰鬥。而湖南則一開端即是南北對立的前沿,是南北兩邊劇烈爭取的地域。謝本書、馮祖貽主編的《東北軍閥史》指出:“湖南是南北軍閥爭取的核心,湘北岳州一帶重要把持在南方軍閥的手里,湘南重要把持在南邊軍閥的手里。”[8]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更好地輿解了《從文自傳》中如許的論述:

那時節辰州處所組織了一個湘西當局。駐扎了三個軍隊,甲士領袖其一為軍政長鳳凰人田應詔,其一為平易近政長芷江人張學濟,別的一個倒是黔軍旅長后往返黔作了省長的盧燾,與之抗衡的是駐兵常德身充旅長的馮玉祥。這一邊部隊既不向下取攻勢,那一邊也不敢向上取攻勢,大家就只堅持原有地皮,等候其他機遇。

單是湘西一隅,除客軍一混成旅外,集中約十萬人。我們軍隊是游擊第一支隊,屬于靖國聯軍第二軍,回張學濟管轄。全辰州處所約五千家戶口,各部門戰士年夜致就有兩萬。[9]

辰州這個小小的處所之所以集結了那么多軍隊,就由於這是南北軍事氣力比武的處所。馮玉祥當時是北京當局軍隊中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在自傳性作品《我的生涯》中,馮玉祥以兩章的篇幅回想了在常德的所作所為。1918年3月,馮玉祥授命進軍湘西,而“途中,我接到代理常德鎮守使的號令”[10]。馮玉祥在常德駐扎了兩年,既是本地最高軍事首級,也是本地最高行政主座。至于與沈從文所投身的南邊部隊的關系,馮玉祥有如許的論述:

趙、譚的軍隊那時固然沒有向我防禦,但我卻不克不及不有所預備。因留多數在常德,其余都布置出往。南軍在間隔我們防線百多里的處所監督著,互不侵犯。一日,駐漢壽的馮治安陳述,說該方面南軍進迫,離他防線僅四十五里,仍持續進步,恐有破裂之勢。那時馮為連長,那一面防線只他連續人。我頗不安心。因令團長鹿鐘麟帶一百多名手槍隊,夜間開了往,天明又轉回常德,天天這般,以防萬一。有一天南軍致函馮治安,說他們開來三四營人,請即閃開防線,以免殺伐。馮不願屈從,回信說,我奉令在此駐防,在沒有接到退卻的號令之前,決不擅離防線。南軍又來信說:“我們有三四營之眾,你連續人恐難禁止我們進步。”馮復信云:“在我們連續人未逝世完以前,你們休想進步一個步驟。”馮治安答復這般強硬,南軍因即停駐,終于未敢進逼。[11]

馮玉祥的這番話,頗能讓我們見出那時南北兩邊軍事對立的真正的情況。所謂“趙、譚”,指南邊軍事將領趙恒惕、譚延闿。當時,南方將領中不認同段祺瑞武力同一政策、對南邊作戰不積極者頗不乏人,馮玉祥即其一。當然要兵戈,甚至有時還打得很劇烈,但更多的時辰、更多的處所是兩邊對立著。馮玉祥這番話中有“恐有破裂之勢”之語,闡明原來是保持一種均衡的,是以兩邊引而不發的姿勢而臨時戰爭共處著的。所以,對于兩邊的部隊來說,這時代重要的任務并非是兵戈,而是若何占據地皮并保存下往。《從文自傳》也好,沈從文那些以這時代部隊生涯為題材的小說也好,都盡少寫到兵戈,緣由即在此。

二、砍頭是為了斂財

沈從文的自傳和那些以軍旅為題材的小說,盡少寫到兵戈,而寫得特殊多的是殺頭,是部隊殺蒼生的頭。為什么會如許呢?這還要從那時辰部隊的特別性質說起。

部隊殺蒼生,老是以“清鄉”的名義。所謂“清鄉”,就是剿匪。《從文自傳》里屢次說到清鄉;沈從文那些以軍旅生涯為題材的小說,更是屢屢寫到清鄉。先說《從文自傳》。在《從文自傳·辰州》中,沈從文說:“一次軍事會議的成果,下游各縣從頭作了一度分派,規定若干防區,部隊除必須一部門沿河駐扎防衛下流侵襲外,其余照指定各縣城駐防清鄉。”[12]所謂從頭分派防區,就是從頭分派保存的地皮。一支部隊到了一個新的處所“駐防”,就是到這個處所來獲取保存資本,說白了,就是要這個處所為其供給糧餉。但要這個處所贍養這支部隊,總要有個來由。而來由老是“清鄉”,是為此地剿匪,是來為此地蒼生辦事。所以,沈從文筆下常常寫到的“清鄉”,不外是一種項目。各軍隊從頭規定地皮,依據的都是保存的需求。但這究竟是南北戰鬥時代,軍隊從頭規定“防區”,不克不及完整不斟酌南方部隊的存在,所以,也要派一部門軍隊沿河駐扎,“防衛下流侵襲”,這顯然是指對南方部隊馮玉祥部的防備。從這里也可看出,固然是戰鬥時代,固然這些部隊是以戰鬥的名義組建,但戰鬥卻其實不在部隊生涯中占據中間位置。占據中間位置的,是軍隊的保存和成長,而保存和成長必定意味著對地皮的爭搶。年夜鉅細小的軍閥們,想的是如何借戰鬥的名義擴大實力。

《從文自傳共享會議室·清鄉所見》,記敘了真正的的“清鄉”經過歷程。一說要往“清鄉”,大師都很興奮。動身前每人發一塊現年夜洋,這就足以令軍士們興奮了。更值得興奮的,是“清鄉”經過歷程中總能獲得些利益、撈到點油水。既然是受命清鄉,“沿途常常達到一個寨堡時,就享用那堡中有錢田主用蒸鵝肥臘肉的招待”。到了目標地后,“遍地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索縛來四十三個誠實鄉間人”。本來,所謂“清鄉”,并不需求與“匪賊”直接接觸,本地團練一類處所武裝會把“匪賊”事前抓捕,待“清鄉”軍隊到后便奉上門來。軍隊達到此地后,供應也要本地累贅。“誠實鄉間人”,便表白這縛送來的人,并非什么“匪賊”。團總也許是隨機地抓了這些人來交差,也許是由於此外緣由要這些人來頂罪。團總抓這些人或許抓得很隨便,而既然他們背負著“匪賊”的罪名來了,清鄉軍隊殺他們則殺得很實在。當天早晨便審問,按“呈案”上的罪名輕重,每人“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第二天,將此中的27小我拉到田坪里殺了,是以砍頭的方法殺的。而之所以以這種陳舊的方法殺人,并非像有的研討者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加強威懾力,獨一的緣由是節儉槍彈。“清鄉”軍隊并不盼望本地大眾都被威懾得不敢作亂:沒有了作亂的人,以后可就沒有了“清鄉”的捏詞。沈從文接著寫道:

第一次殺了快要三十小我,第二次又殺了五個。從此一來就成天捉人,把人從遍地捉來時,認罪時便寫上了甘結,認可交納清鄉槍彈若干排,或某種年夜槍一支,再行取保開釋。有力交納捐錢,或對頭鄉紳方面業已花了錢活動必需殺頭的,就馬馬虎虎列上一款罪案,一到相那時日,牽出市外砍失落。認罪了的雖名為繳出槍械槍彈,實在則無槍無彈,按例作價折錢,槍每枝折合一百八十元,槍彈每排一元五角,大都是把現錢派人挑來。錢一送到,軍需同副官點驗數量不錯后,那時就可取保放人。

關于殺人的記載日有所增,我們卻不用出往捉人,按例一切人犯年夜大都由各鄉區團總田主送來。我們有時也派人把團總捉來,罰他一筆錢又再放他回家。處所國民既很是蠻悍,平易近三擺佈時一個黃姓的辰沅道尹在那里殺了約兩千人,平易近六黔軍司令王曉珊,在那里又殺了三千擺佈,現時輪到我們的部隊作這種事,前后不外殺一千人而已![13]

所謂“清鄉”,就是往榨取金錢。而榨取金錢的手腕真可謂兇殘惡毒之極。各地團總,原來是部隊的爪牙,但部隊有時也把團總捉來,罰一筆錢再放失落。這就有點風趣意味了。這一次,沈從文投身的這支部隊,以“清鄉”的名義“住這里合計四個月”[14]。殺了一千人,榨得金錢無疑是巨款。這四個月里,軍隊的給養當然也由本地累贅。《從文自傳》接上去寫道:“四個月后我們移防到另一個地名懷化的小鄉鎮住下”,在懷化鎮住了一年零四個月,“年夜致眼看殺過七百人”[15]。比起四個月殺一千人,這要算少了。《從文自傳》也說得清楚,所謂“清鄉”,“現實上就是就食”[16]。就食,當然是“清鄉”的目標,但又不是所有的目標。假如僅僅是就食,是盡不需求殺那么多誠實的鄉間人。“清鄉”還有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籌餉。而不抓人殺人,是弄不來年夜筆金錢的。這一層,沈從文在小說《我的教導》有明白的敘說。《我的教導》固然名義上是小說,實在是真正的的回想,是對駐扎槐化鎮生涯的“回憶”。軍隊駐扎槐化鎮,也是為“清鄉”而來。吃的用的都不錯,而“一切工具是團上供應的”。可知這是以團為單元停止后勤保證。“排長遲早各訓話三次,他是早把這個別面的訓話背熟了多日,當到司令校閱閱兵時也不至于出笑話的。排長訓話有三點,說是應該記清:一、不許到裡面調戲他人婦女,二、不許隨意拿人工具,三、不許打鬥肇事。”而本地的商展,“他們插國旗是接待我們的”[17]。小說中還寫到,軍隊在殺了很多“匪賊”后:

十點鐘排長聚集,說了很多我們要愛國保平易近的話,同時我們在年夜坪里扯圈子唱新的軍歌,歌中意思是“同胞同胞,當愛助,當聯袂,向前走。”我們一排人又認真聯袂作了一點鐘游戲,大師全歡樂得很,由於我們從××開赴,到現在曾經有二十天不作游戲了。固然很多人已滿是做父親的年事了,對于玩,仍是很需求的事,他們心上滿是很無邪。[18]

排長訓話的內在的事務,本地蒼生插國旗接待,新的軍歌表達的意思以及所有人全體做游戲,此類的描述在沈從文其他小說中也不難見到,而凡此各種,都表白這是一支國度的部隊,是由國度同一治理的正軌軍,是有著明白政治信心的舊式部隊。匪賊的步隊里決不會有這般情況。但是,如許一支有著堂而皇之的規律、唱著堂而皇之的軍歌的軍隊,卻又簡直是以清鄉為名來這里就食和搜索的。為了就食和搜索,他們習氣性地草菅人命。《我的教導》中寫道:

一個團總又同了二十個心腹,押送一群匪犯來了。“活該的工具”一共是六個。審判時有三個認罰,取保放了。有三個各打了一頓板子,也認了罰,又取保放了。傳聞一共罰了四千,那押送人犯來的團總,安置在司令部飲酒,出門時,笑瞇瞇的同我們戰士打召喚,似乎我們同他新拜了把子。

我聽到一個戰士說這是一種籌餉的最便利措施。這人叔父是那軍法長,所說的話一定不會錯。聽到這個話,我心想,這也真是便利事。我們駐到這處所,六十里四周一共是一千多人。團上供應的只是米同柴火,沒有餉大師怎么能過年。人人都說部隊駐防是可以發家的機遇,這機遇現在就來了。有了機遇,除慶祝歡樂,無事可作了。不外也想到這些人他會恨我們這步隊。不外就是恨,他們也沒有什么措施的,不情願罰錢,我們把他捉來殺了,也依然就完事了。[19]

由團上同一供應的米柴,當然也是在本地褫奪的,只不外是以團為單元褫奪而已,所謂“就食”無非就是這個意思。可是,不克不及包管餉銀的發放,那這部隊是盡對不克不及保持下往的。軍餉自古對部隊的存在、成長就很主要,而在平易近國初年從南到北的軍閥混戰時代,軍餉對于安寧軍心又尤其主要。

有堂而皇之的軍紀,有老蒼生插國旗接待,有內在的事務很高貴的軍歌,還不克不及算嚴厲意義上的國度正軌軍。哪有國度正軌軍卻必需本身尋食、自籌軍餉的事理?而平易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代的各路部隊,從北洋到東北,卻恰是如許的部隊。所以,平易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代的部隊,從北洋到東北,是中國汗青上一種形狀極為特別的軍事組織。而沈從文正由於混跡于此種部隊若許年,才看了數不清的砍頭,才在青少年時代接收了一種很奇特的“教導”。

三、當軍閥如同辦企業

本身尋食、自籌軍餉,這使得那時代的各路部隊很年夜水平上是各路軍閥的私家部隊。汗青學家陳志讓在其經典性的著作《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代》中,對軍閥時代的部隊性質有深入的剖析。陳志讓指出,軍閥時代的部隊,現實上并沒有同一的批示和治理體系。年夜鉅細小的軍事魁首,必需本身處理軍餉題目,這就必定要干預平易近政。同時也就讓部隊具有公有的性質:

私家的部隊和私家企業有些雷同的處所。軍官的重要斟酌是籌餉來養兵;兵士和初級軍官的重要斟酌是從戎來找一條活路。能干的軍官好象(像)能干的企業家,能多找錢使部隊的糧餉充分設備優良。錢多半來自農業,所以地盤和農人釀成了私家部隊必需爭取的對象。私家的部隊也必需把持一個區域中的平易近政體系,才幹從阿誰區域中獲得養兵所需的材料。[20]

中國近代軍閥時代的部隊具有“企業性”,是japan(日本)學者波多野善年夜在《中國近代軍閥研討》[21]一書中提出的不雅點。陳志讓借用這個不雅點剖析中國近代軍閥的性質。在另一個處所,陳志讓又說:“如許一來,軍閥就像年夜工場的廠長,上級軍官就象(像)領班。有措施的軍閥等于能干的企業家,能籌款養兵。”[22]一個軍閥把握著一支或年夜或小的部隊,恰如一個企業家掌管著一個或年夜或小的私家企業。企業家必需讓手下的員工有盡能夠滿足的經濟支出。假如薪水都發不出,那企業就得破產。反之,假如員工薪水高于其他企業,優良的人才就會源源不竭地投靠而來。異樣,在中國近代的軍閥時代,把握著一支部隊的軍事魁首,必需晝夜為軍隊的糧餉費心。持久欠餉,后果是很嚴重的。官兵的潰逃仍是大事,更嚴重的情況是叛亂。陳志讓搜集了1908至1936年間的叛亂材料,這時代共產生了300次叛亂,而1919至1929年的十年間便產生了206次。這十年里又以1919至1921年這兩三年間和1926至1929年這三四年間叛亂最為頻仍,分辨是68次和84次。在300次叛亂中,湘、鄂、川三省共有101次,占總數的1/3。而“盡年夜大都叛亂是經濟性的,欠餉是主因”[23]。所以,軍閥之間的戰鬥,“爭取的對象是地盤,是地盤用來養武裝的國民。于是南北之爭,跟中國其它(他)的內戰一樣,是甲士、團練、匪賊的地皮之爭”[24]。企業家辦企業,是為了經濟好處。而軍閥像運營企業一樣運營部隊,也是為了升官發家。鉅細軍閥,只需不弄到“破產”的田地,發家致富都是不成題目的,當然有水平的差異。發家之外,還有仕進。當然,做多年夜的官,掠奪幾多政治權利,取決于手中槍桿子的幾多。頂級的軍閥,以手中的部隊為本錢,可以介入最高權利的爭取。小些的軍閥,也可以憑仗手中的部隊,奪得省縣級的政治權利。而仕進與發家,又是不成分的。只需做了官,發家便不在話下。軍閥們辛辛勞苦、警惕翼翼地運營和擴大部隊,一定有他們的來由。陳志讓又說:“至于當軍官的人,他們參軍不單是個人工作,並且是長進的門路,由此而獲得財富、權利、位置。他們想存錢,買地步房產,進步本身和家里人的生涯。”各級軍閥支出,當然不成能有一個全國同一的尺度。薪俸比起兵士固然高很多,但他們不會重要靠薪俸發家。貪污、克扣、吃空餉甚至倒賣軍械,才是他們的生財之道。陳志讓指出,japan(日本)學者波多野善年夜在他的《中國近代軍閥研討》一書中羅列了很多那時代經由過程帶兵而發了財的軍閥。不只僅是張作霖、曹錕、李純這類雄師閥由於帶兵而金玉滿堂,“積聚了幾萬萬元,投資于地產、印子錢、近代的企業等”,就是“小軍閥也搞得不錯”。福建的陳國輝,固然帶的是平易近軍,也剝削了800多萬元。即便一個小軍閥,只需沒有出什么年夜事,斂個數百萬元是不成年夜題目的。軍閥掌管軍隊雖說像辦企業,但又畢竟不完整同等于辦企業。企業家假如破產了,就很難有翻盤的機遇。軍閥則不這般。普通的軍閥,經由過程兵戈獲取財富、權利,當然,這必需打的是敗仗。假如被打敗了,那就降服佩服。降服佩服之后,或許被收編,或許被斥逐,都有死灰復然的機遇。被收編了,本來的軍官依然還當軍官,本來的兵士依然還當兵士。被斥逐了,還可以帶著殘部臨時當匪賊。都還有路可走。不外,當軍閥比真正地辦企業,也有特殊的兇險之處,那就是一旦掉了兵權,就有生命之憂。帶著一支近乎私人的部隊,持久與人爭地皮、搶資本,不免與人結下血仇,天然也就不免有那晝夜想著尋仇的人。從戎權在手時,別人要尋仇天然不易;但一旦掉了兵權,回為布衣,那就時辰有遭報復之能夠。“張宗昌、曲同豐、譚浩明、洪兆麟、徐樹錚、張紹曾、孫傳芳等,都是顯赫一時的軍閥,都是在戰勝之后,被復仇的人刺逝世的。曹錕的家竟被擄掠;陸榮廷的孫兒,改了姓名,十三歲時在上海被人刺逝世;魏邦平潰退之后,本身化妝為僕役(茶房、酒保),逃到噴鼻港。軍閥本身的平安靠他們手下的部隊。”所以,“軍閥帶兵是一種騎虎不克不及下背的局勢”[25]。正由於這般,那些年夜鉅細小的軍閥們,老是想方設法要把手中的部隊保持下往,并且還盡能夠成長強大。

北洋軍閥與東北軍閥,在最基礎性質上并無年夜差別。可是,東北軍閥又確有頗異于北洋軍閥處。謝本書、馮祖貽主編的《東北軍閥史》說:

東北軍閥現實上是一批年夜鉅細小的土天子,外部派系林立,既無“集團”之稱,又無同一機關可言。他們外部牴觸良多,可是為了抗衡北洋軍閥的吞并,在好處分歧時也能臨時地“結合”起來。[26]

無論是北洋軍閥仍是東北軍閥,都不克不及說是匪賊。可是,讀《從文自傳》和那些以軍閥軍隊生涯為題材的作品,我覺得東北軍閥的匪賊性要比北洋軍閥濃重些。北洋軍閥團體究竟多年執掌國度引導權,其部隊的國度顏色要比東北軍閥激烈些。異樣是割據一方和搜索剝削,方法上也有南北差別。讀《從文自傳》和別的那些小說,我們了解東北軍閥以“清鄉”為割據和剝削的基礎方法,軍餉常常靠“清鄉”來籌集。不清楚那時代東北軍閥的保存戰略,便很難懂得《從文自傳》和一些小說中,為何老是寫砍頭:部隊砍無辜蒼生的頭,並且一砍便砍很多。

李宗仁是在護國戰鬥時便在桂滇參軍,在隨后的護法戰鬥中也是東北部隊的下層軍官。他的回想錄對這時代東北軍閥割據的情形有較多的描述,其實可以與《從文自傳》和沈從文那些以這時代部隊生涯為題材的作品對比著讀。李宗仁回想說,那時各地小瑜伽教室軍閥林立,籌餉天然是很艱苦的事,于是“有的將領甚至激勵兵士搶掠以進步士氣”[27]。李宗仁并且敘說了本身率部駐扎廣東南流時曾以出賣子彈的方法籌錢。李宗仁說,那時總司令部只下發非常菲薄的伙食費,其他開支必需自籌。“按往昔駐軍慣例,老是當場取材,派捐包賭,甚至在理訛詐,隨便苛求,居平易近也不認為異。”但李宗仁決計不按通例行事。到最后時辰,李宗仁決議將傷兵病兵繳回的閑置不消的槍撥出100支,每安排上200發槍彈,以每支150元的價錢賣給處所防匪的團隊,以度(渡)過難關。[28]

《從文自傳》和那些小說里,固然沒有寫到部隊直接擄掠蒼生的事,但那種所謂的“清鄉”,卻其實就是擄掠,甚至比普通的擄掠更其惡劣。擄掠,假如蒼生不對抗,用不著殺人。而沈從文筆下的“清鄉”,則一定屠戮“誠實的鄉間人”,並且老是殺得良多。殺人,當然有殺雞儆猴的目標。殺失落一些人,其別人才幹乖乖地奉上罰款。但假如僅僅是殺雞儆猴,用不著殺那么多,況且多殺一人便少收一份罰款。這是由於,那些被殺失落的人,往往是本地的對頭、鄉紳等盼望他逝世。對頭、鄉紳事前活動了軍隊,當然,也奉上了錢:這錢,應當比那原來可以不逝世的人應交上的罰款更多,至多不克不及更少。

“清鄉”并不是獨一的籌款方法。沈從文小說《參謀官》一開端就說,駐防四川某地的某個師,官兵加家屬共有三萬人,槍則有兩萬支。但每月從下面支付的“協餉”卻只要四萬元,均勻每人一元多。這當然遠遠不敷。“此外就靠年夜煙過境稅,與本地各縣種戶吸戶的地畝捐、懶捐、煙苗捐、煙竹捐等支撐。軍中餉源既很是乾涸,支出不夠分派,是以一切費用皆從農人抽剝。農人雖成為被抽剝的家伙,官佐兵士伕固定薪俸依然少少,大師過的日子皆不是兒戲。戰士十冬尾月經常無棉衣,從無一個月依照規則關過一次餉。”[29]這個師長確定是當得很艱巨的。如許的軍隊,就是炸藥桶,隨時會出題目。

四、從戎是為了賺大錢養家

唐德剛依據有關材料和小我盤算,說在1916至1928年間(北洋軍閥統治時代),全國鉅細軍閥有3000個擺佈。他無窮感歎地說:“他們所統率的槍兵,總共不下百余萬。不幸的中國,就在他們這三千多個鉅細軍閥的混戰之下,而沒有亡國滅種,也真是個古跡。”[30]3000多個鉅細軍閥的說法,年夜體可托。但說軍閥軍隊的總兵員是百余萬,確定是非常守舊的估量。陳志讓在《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代》中說:“部隊、團防、匪賊是軍閥時代離開生孩子的武裝農人,人數應當在五百萬以上。統一時代中國的舊式產業生齒不外二百萬。”[31]陳志讓說的是舞蹈教室部隊、團防和匪賊加起來有500萬以上,唐德剛說部隊一項是百余萬。假如陳志讓所說可托,那么團防和匪賊決不會共有400萬,這二者的相加,應當都年夜年夜少于部隊。所以,軍閥時代的部隊總人數,應當有好幾百萬。

軍閥時代,熱衷于當軍閥者年夜有人在。那是一個“有槍即是草頭王”的時期。當不了雄師閥,就當個很小的軍閥也好。唐德剛說,最小的軍閥,甚至只要槍兵數十人,占據的地皮不外幾個小鎮,但也可“征夫抽稅,自治自為”,也可當個小小的“土天子”[32]。這么多軍閥在割據著、混戰著,意味著需求有充分的兵源。從戎的重要是田舍郎弟。那時辰還沒有“拉壯丁”這種做派。陳志讓說,“拉壯丁”是抗日戰鬥開端后才呈現的[33]。這讓我們了解,在那軍閥割據和混戰時代,各路部隊的兵士,都是自愿從軍的,并沒有任何人逼迫他們往扛槍。《從文自傳》和沈從文的那些小說,也充足闡明了這一點。沈從文是自愿從軍;他筆下的那浩繁兵士,也都是自愿進進行伍。《從文自傳》對此有過明白的說明:

在我發展的阿誰處所,從戎不是羞辱。當地的光彩底本是從曩昔有數男人的英勇搏來的。誰都盼望從戎,由於這是年青人一條前途,也恰是年青人獨一的前途。[34]

沈從文的故鄉鳳凰,兵文明的傳統遠比華夏地帶深摯,沒有“好男不妥兵”的不雅念。但在這時辰年青人之所以都愿意從戎,最基礎緣由還在于從戎“恰是年青人獨一的前途”。

陳志讓在《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代》中,專列一章剖析“兵士”題目。陳志讓援用了社會學家陶孟和頒發在《社會迷信雜志》1930年6月號上的《一個部隊兵士的查詢拜訪》。陶孟和對1920年月駐扎在山西太原的某軍隊五千人中的一千人停止了查詢拜訪。這一千人中,87.3%來自農業或沒有個人工作的家庭;余下的則是小手藝人、商人、大夫和教書師長教師。那些來自農人家庭的兵士,即使家中有田產,均勻田產也在27.74畝之下,是以此中71.1%的人不克不及僅靠耕田保持家庭生涯。特殊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兵士中只要21%的人沒有怙恃需求供養。49%的人則怙恃俱存。部門人的怙恃可由兄弟姐妹照料,但21.3%的人是獨生子。在獨生子中盡年夜大都怙恃俱在,而盡年夜大都沒有耕地或房產。盡年夜大都沒有成婚。但不論成婚與否,作為成年男人,都有賺大錢養家的任務。所以,據陶孟和清楚,他們之中“盡年夜大都要寄錢回家贍養怙恃和其他的家庭生齒。至于他們的年紀,多在15至29歲之間,占全部的88.5%。這個軍隊兵士的每月支出在6.3元至9元之間,依據資格等原因而略有差異。而在南邊,例如廣東地域,同期兵士的支出還要略高于南方,1914年均勻月支出12元。1917年部隊多少數字增添,兵士的月支出均勻6元至7元。在當時的四川鄉村,假如一個五口之家的自耕農家庭耕種了一百畝地,每年總支出也就百來元。所以,一個在軍隊從戎的人,假如每月有8元錢的支出,就相當于一個耕種百畝地的自耕農家庭的總支出了。自耕農無須交租。假如是租種別人的地盤,那年夜部門支出就要交給田主,所剩就無幾了。所以,在那時辰,“從戎其實是個人工作,是貧民的一條活路”。只需可以或許正常支付軍餉,從戎的都能寄些錢回家。當然,從戎能夠逝世傷。在那近代軍閥時代,固然常兵戈,但傷亡率極低,兵戈經常近乎兒戲。1922年的直奉戰鬥,兩邊發動了20多萬人,傷亡則兩邊相加才四五千人,傷亡的概率是2%至2.5%[35]。1917年7月1日,張勛在北京擁溥儀復辟,段祺瑞組建討逆軍進京伐罪。張勛的辮子軍有四五千人;段祺瑞組建的討逆軍分幾路進軍北京,總軍力也稀有萬人。在幾個處所打,打了好幾天,成果是張勛的辮子軍僅逝世“數十名”,而討逆軍“人馬一無毀傷”。[36]

沈從文小說《說故事人的故事》中的“我”,可以視作就是作者自己:

我那時是收發員。年事是十七歲。隨了一個師長到龍潭。在龍潭時賀龍仍是我們軍隊的團長,除了成天見到他來師部打兩百塊底麻將牌以外,并沒有看得出這巨人在嘴上生有獠牙,或許額上長角。晚近巨人真是來得分歧了,本領不要,異相全無,命運一來突然就巨大了。

那時做收發員的我,每月拿十三塊六毛錢的月薪,別的到副官處支付伙食補助三元,天天早上起來靠在那戲臺看樓上用擦面牙粉刷牙,白日坐到白木案前把往來來往公函摘由記下,吃飯時到軍需處往吃洋芋煨牛肉,早晨到河濱往了解一下狀況上灘的船,發薪時就到一個轉達姘婦開的賭場上往把幾塊錢輸到撲克上往。錢越輸撲克賭術也就越精了,賭術越提高錢也越輸得不幸……[37]

一個17歲的師部收發員,月薪13.6元,每月還有三元錢的伙食補助,加起來就是16.6元,全年就有幾百元錢的支出,那在那時的南北鄉村,都盡對是巨款。

左玉河主編的《平易近國社會生涯史》,對平易近國時代農人階級的休息支出有專門先容。1922年,金陵年夜學傳授卜凱對河北鹽山150戶農戶的支出狀態停止了查詢拜訪。鹽山150戶農家,生齒均勻每戶四五人,而家庭年均勻支出為42.38元[38]。這意味著,一個在外從戎的人,只需每月有三四元錢的軍餉,就相當于全家休息一年了。

正由於這般,盡管軍閥蜂起而需求大批兵源,卻并不愁募不到兵。南方是如許,南邊也是如許。謝本書、馮祖貽主編的《東北軍閥史》,從鄉村生齒多餘的角度,說明了東北軍閥不可僂指算的緣由。農業經濟繁榮,農業生齒大批多餘,便為軍閥軍隊的戰亂供給了兵源。平易近國初年,全國生齒在3億至4億之間,而90%是農業生齒。人均可耕地盤均勻只要3畝。兵連禍結、生孩子技巧又落后,鄉村經濟破產,大批的流平易近和多餘生齒,部門進城營生,部門上山作賊,另一條前途就是從戎。“軍閥桿子一樹,城鄉幾萬人可以集中起來。四川的軍閥為什么一會兒就可以集中幾萬人、十幾萬人,一個主要緣由就是農業生齒沒有前途。誰的部隊多,誰的權勢就年夜。平易近國初年,東北六省區的生齒占全國總生齒的1/3,這就包管了東北軍閥各派系兵士的起源。”[39]生齒多餘天然是軍閥不愁兵源的緣由之一。但最基礎緣由還在于從戎能掙到遠比務農更多的錢。假如從戎的餉錢遠低于在家務農所得,那即便鄉村生齒多餘,人們也不會熱衷于從戎。

沈從文小說《說故事人的故事》中的“我”,應當是家道比擬好,無須他寄錢回家,所以他可以把每月的軍餉都花在賭場上。但這種情況并未幾。盡年夜大都兵士,要把軍餉的年夜部門拿回家。假如他們沒把錢拿回家,而是花在嫖賭上,那不闡明家中不需求他們的錢,只是闡明他們很需求把持本身的才能。但沈從文小說《會明》的主人公會明,可就分歧了。會明在軍隊曾經生涯了十年:“他是陸軍第四十七團三十三連一個火(伙)夫。提起三十三連,很不難使人同時記起當洪憲帝制時期公民軍伐罪袁時在黔湘鴻溝一帶的決戰苦戰。工作已十年了。那時會明是火(伙)夫,無事時煮飯炒菜,戰事一路則運輸槍彈,隨連長奔馳。一向到這時,他還依然在原有地位上任事。一個火(伙)夫應當做的事他沒有不做,他的名分上的支出,也依然并不與其余火(伙)夫兩樣。”[40]會明成分是火(伙)夫,但做的事比普通火(伙)夫多,固然支出并不是以增添,會明也無牢騷。特地提到“支出”,闡明會明在軍中苦守十年,無非是為了這份支出;而干了額外的事也不請求加薪,正由於對本來那份支出是滿足的。這一次,“由於打垮軍閥打垮反反動,三十三連被調到黃州火線”。要兵戈了:

兵戈不是恐怖的事,在中國從戎,不拘若何怯懦,都難免在一年中有到火線往的機遇。這火(伙)夫,有了十年的經歷,這十年來是中國在這新世紀別無所為只成天相互戰鬥的時期,新時期的記載是流一些哲人的血升一些聰慧人的官。他看到的工作太多,逝世人算什么年夜不了的事。若他無機會了解“正人遠庖廚”一類話,他將成天譏笑人類同情是怎么一回事了。流汗,受餓,以致于流血糜爛,這生涯,在部隊以外的人配說同情嗎?他不為同情,不為國度遷都或黨的同一。——他只為“沖上前往就可以發三個月的補助”,這白癡,他認真隨了好些樣子很聰慧的人沖上前往了。[41]

沒有人可以或許逼迫一個農人在軍隊當十年火(伙)夫,除非他本身愿意。會明無疑是自愿的。他愿意在部隊退役,愿意在兵戈時沖上前,并非由於任何政治信心,乃是為了那份補助。小說中的會明,是一個極端誠實刻薄的農人,可以想象,十年來,他那份補助最年夜限制地拿回家了。家中也是滿足的,否則早就催他歸去了。

軍閥時代兵士軍餉的廣泛程度,對軍閥是很年夜的壓力。總是欠餉不可;而軍餉的額度低于均勻程度,也不可。不克不及低于兵士在家務農的程度,否則招不到兵;還不克不及低于此外軍隊,不然人都跑光了。所以,在那時代,要當一名軍閥,確切需求企業家的才干。而只需能籌到餉,就能把軍閥當下往;假如特殊具有弄錢的才能,就能把軍閥當得很年夜。

五、東北軍閥軍隊的文明本質

沈從文15歲從軍,在軍隊生涯了五六年(中心有過長久的離開),20歲時到北京,開端文學創作生活,數年間便嶄露頭角。這五六年間的行伍生涯,天然成為沈從文豐盛的創作源泉。但假如以為僅僅是這時代的“生涯”成為沈從文的創作資本,那就不免難免掉之于單方面和偏頗。這五六年里,沈從文不只有著在古代作家中是很奇特的生涯實行,也遭到了必定的文明教導。說得直白些,這五六年間,沈從文不只是天天吃狗肉、看殺頭,還讀了不少的書,是各類各樣的書。假如沒有在這時代讀了那些書,沈從文盡不成能到了京滬后不幾年便能登上文壇。當然,假如沒有這五六年在虎帳中的唸書生涯,沈從文也不會想到要走出湘西,到文明中間地域從事文學創作。關于這方面的情況,金介甫在《沈從文傳》中有比擬明白的敘說。

來新夏等人所著的《北洋軍閥史》指出,袁世凱于1895年接辦編練新軍后,便鼎力首創軍事書院,讓官兵們盡能夠接收近代軍事教導。于是:

袁世凱按分歧需求創辦的各類軍事書院,其門類之多,範圍之全均為前此所未有,這是對中國軍事近代化改造的一年夜進講座場地獻。他使北洋軍閥團體中盡年夜部門官弁,都接收過分歧的軍事教導。以下情況也使人們轉變以往以為北洋軍閥人物是一群胸無點墨的赳赳武夫這一曲解。[42]

在軍事書院,外語凡是是必修課。還有經史一類“公共課”。近代軍事教導,實在基礎上是近代迷信文明教導。北洋軍閥軍隊中,年夜大都官兵都分歧水平地接收過外語和近代迷信文明教導,這是近代軍閥軍隊的一年夜特點。北洋軍閥軍隊是這般,東北軍閥軍隊也一樣。

謝本書、馮祖貽主編的《東北軍閥史》,在第一章里設專節論說了“東北各省的新軍與軍事書院”。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是以“國度”的名義編練舊式陸軍,這軍隊是屬于朝廷而非屬于處所的。而隨后,各省也開端仿效袁世凱,編練屬于各省的新軍,當然,名義上也要聽命于中心。湖南新軍于1902年末開端編練。東北各省在開端仿效袁世凱、張之洞編練新軍的同時,也仿效他們創辦各類軍事書院。年夜致是各省先有軍備書院,后改為陸軍小學。有的省份還創辦速成書院、講武堂。清末有遴派先生到海內留學的高潮。各省督撫也熱情地向國外(重要是japan(日本))選送進修軍事的先生。同時,各省督撫“對已結業于japan(日本)士官黌舍和各類軍事黌舍的留先生都爭相延攬,成為風尚。據1908年的統計,赴日進修軍事的留先生不下一千余人,已結業回國的有229人,東北諸省占有不小的比例”。“清末新軍的創立與軍事書院的興辦,形成了一支與新式八旗、綠營、練軍完整分歧的部隊,兵士和軍官有較好的本質,能把握比擬進步前輩的軍事技巧,某些高等軍官還理解外語。”“總之,清末新軍創立和軍事書院的興辦,既為辛亥反動迸發供給了前提;也為以后軍閥統治構成供給了前提。”[43]

清楚了這種佈景,我們就能更好地輿解《從文自傳》中如許的敘說:

當我轉進高小那年,恰是平易近國六年,我們那處所為了上年受蔡鍔討袁戰事的安慰,感到部隊非改造不克不及自存,是以當地鎮守署方面,設了一個軍官團,前為道尹后改屯務處方面,也設了一個將弁黌舍。別的還有一個鍛練戰士的學兵營,一個教誨隊。小小的城里多了四個軍事黌舍,一切皆用較新方法練習,處所是以景象一新。由于經常可以見到這類青年先生結隊成排在街上走過,當地的小孩,以及一些小商人,皆感到學軍事較有興趣思。有人與軍官團一個教官作鄰人的,要他在飯后課余教教孩子,先在年夜街上操,到后卻借了四周的軍官團操場應用,剎那之間便彙集了一百人擺佈。[44]

那些年,從北洋到東北,各類級別、各樣性質的軍事黌舍如雨后春筍。沈從文的故鄉鳳凰,如許一個偏僻之地,居然也有四所軍事黌舍呈現,當然,是很低條理的黌舍。沈從文也進進了如許一個“準備兵的技巧班”進修,在這里進修了八個月,才正式進進軍隊從戎。如許說來,沈從文也在少年時代接收過軍事黌舍的教導。

在《從文自傳·懷化鎮》中,沈從文寫了軍隊在懷化鎮“清鄉”的情況。殺人、吃狗肉,當然是生涯中的主要內在的事務。但也不只僅是如許:“大師有時也聊下學問。幾個高等將校,各樣學問皆像個有常識的甲士,有些做過一兩任知事,有些還能做做詩,有些又到japan(日本)留過學。”[45]可見,如許的軍閥軍隊中,倒是新舊常識分子都有。《從文自傳·姓文的秘書》中,寫了一個學者型的甲士。這個司令部新來的秘書官,隨身帶來的書中有《辭源》。《辭源》在沈從文眼前浮現了一片常識的陸地。沈從文受這個文秘書的影響很年夜。后來,“同另一個老書記約好,三人各出四毛錢,訂一份《申報》來看”[46]。那時辰,在湘西如許的處所,可以或許訂閱《申報》,應當很罕有。應當說,恰是從訂閱《申報》開端,沈從文對裡面的世界有了連續的清楚。也可以說,走出湘西,到年夜城市闖蕩的動機,是從訂閱《申報》開端發生。與文秘書瞭解后,沈從文對冊本有了激烈的愛好。他想常常翻看那套文秘書視若拱璧的《辭源》,文秘書則老是躲在箱子里,等閒不給看。于是,沈從文便“只能了解一下狀況”《秋水軒函牘》《西游記》一類書。沈從文特殊提到《西游記》是從副官優點借來的,可見這個副官長也是有文明的人。有時辰,沈從文就“用公函紙頭刻畫戲臺後面的浮雕”。這也算是很好的美術練習。文秘書的《辭源》讓沈從文魂牽夢縈,文秘書偶然也知足一下沈從文的愿看:“但我夢里卻經常偷翻他那寶書,現實上也間或無機會翻翻那寶書。氫氣是什么,《淮南子》是什么,參議院是什么,就多半是那本書上了解的”[47]。

《辭源》是第一本令沈從文愛不釋手的“書”,這實在很有預示性。沈從文后來成為小說家當然與文秘書的這套《辭源》有關系;而沈從文后來又成為博物家,成為研討中國文明史的學者,就更與文秘書的這套《辭源》有關系了。這個文秘書其實是沈從文性命中一個極主要的人。所以,金介甫說:“懷化鎮那位姓文的秘書,對沈從文后來棄武從文、走上治學途徑起了很高文用,這位舊中國文人再一次在沈從文眼前供給了他們社會生涯的一個典範。”[48]

《從文自傳·學汗青的處所》,說本身由於抄寫才能凸起,從川東回到湘西后,便到管轄官身邊作書記,住在一處山上高處的零丁新屋子里。這是本軍的會議室,也是管轄官的任務室。房間里放著四五個年夜楠木櫥柜,櫥柜里放著百來軸宋元明清的舊畫,與幾十件舊銅器和瓷器。冊本則有十多箱,還有一大量碑本。不久,管轄官又買來一部《四部叢刊》。“這管轄官既是一個以王守仁曾國藩自許的甲士,每個日子治學的時光,似乎便同治事時光相等,每遇取書或抄寫書中某一段時,必令我往替他作好。”[49]這管轄官其實就是一位學問家了。沈從文替他治理字畫,替他抄寫材料,是很好的學術練習。“舊畫與古玩掛號時,我又得了解這一幅畫的人名時期同他那時的位置,或器物稱號同它的用途。全由于利用,我同時就學會了很多常識。又由于習染,我成天翻來翻往,把那些舊書年夜部門也漸漸地看懂了。”[50]假如說從文秘書的《辭源》,沈從文清楚了很多工具的辭典意義,那從這管轄官那里,沈從文見識了很多工具的什物形狀。更主要的是,把那些舊書也漸漸看懂了。“是以無事可作(做)時,把那些舊畫一軸一軸的掏出,掛到壁間單獨來鑒賞,或掀開《西清古鑒》《薛氏彝器鐘鼎款識》這一類書,盡力往從文字與形體上熟悉房中銅器的稱號和價值。再往亂翻那些冊本,一部書若不了解作者是什么時期的人時,便往翻《四庫撮要》。這就是說我從這方面臨于這個平易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分(份)中,用一片色彩,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土壤,以及一組文字,加上本身性命作成的各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廣泛的熟悉。由于這點初步常識,使一個以鑒賞人類生涯與天然景象為生的鄉間人,進而對于人類聰明輝煌的懂得,產生了極廣泛而深切的興味。若說這是小我的榮幸,這點榮幸是不得不感激阿誰管轄官的。”[51]

在軍閥軍隊的五六年時光,沈從文不單打下了文學創作的基本,也打下了學術研討的基本。管轄官的草書很不不難識別,沈從文作為書記官卻不得不硬著頭皮辨識,垂垂地居然從管轄官的揮灑自如中熟悉了很多新字。到了這個時辰,沈從文便在精力上把本身與那些軍中錯誤區離開來了。他開端經常一小我到山上河濱往玩,而“總拿了一本線裝書。我所讀的一些舊書,差未幾就完整是這段時光中奠定的”[52]。沈從文覺得了精力上的寂寞。他盼望與人交通,而虎帳里已沒有可以交通的人。毫無疑問,他必需分開。后來,沈從文地點的軍隊購進了印刷裝備,建立了報館,沈從文被調進報館。于是,沈從文開端接觸新文學。

在沈從文的一些小說里,也寫到了當時軍閥軍隊中的有必定文明的人。《逃的前一天》里的阿誰書記官,是一個讀過《水滸傳》《三俠五義》的人,并且把本身的《水滸傳》一類書借給別人看過。《傳事兵》中的傳事兵,書篋里有《文選》和《古文辭類纂》。後任傳事兵留下的《公事日誌》,以非常富有文學性的說話記敘了很多“私事”。《公事日誌》里還有後任傳事兵順手畫下的畫,或許是以一種打趣的方法畫下的各類人臉或全身像,或許畫的是“獅子樓喝酒”“三氣周瑜”一類故事。這當然是小說筆法,並且兩任傳事兵都能夠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如許一篇寫軍閥軍隊的小說,卻讓人覺得那樣的軍隊里也有著如許的詩情畫意。小說《參謀官》中的趙頌三,固然在作者筆下是一個丑陋的人物,但他是前清的秀才,已經當過圣諭講授員、私塾教員。平易近國成立后作過縣公署科員、差人所文牘員。后來不知何種緣由進進了部隊,追隨軍隊輾轉各地。處所事務既“全由甲士安排”,趙頌三“也便這樣多唸書人一樣,寄食在部隊里,一時作小小的稅務局長,一時包攬屠宰捐,一時派往附近處所往充代表,一時又當禁煙委員”[53]。可知在那時軍閥的軍隊里,前來寄食的“唸書人”頗多。而軍閥軍隊之所以可以或許吸引很多唸書人前來效率,就由於割據的軍閥軍隊為了籌餉,必定接收處所平易近政。而治理平易近政,用得著唸書人。軍閥割據,可以或許為很多唸書人供給飯碗。而很多唸書人前來就食,也會晉陞軍隊的文明程度。所以,軍閥軍隊的文明本質,在中國汗青上是絕後之高的,此前沒有一個時代的部隊有這般文明程度。

可以說,假如沒有在軍閥軍隊開端了唸書讀報,沈從文不會萌發走出湘西到年夜城市闖蕩的動機;假如沒有在軍閥軍隊讀了很多書,沈從文即使有了出外闖蕩的動機,也沒有這份勇氣。

 

注釋:

[1][48][美]金介甫:《沈從文傳》,符家欽譯,湖南文藝出書社,1992,第36、42頁。

[2][42] 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上冊,西方出書中間,2016,第4、157頁。

[3][4][8][26][39][43] 謝本書、馮祖貽:《東北軍閥史》第一卷,貴州國民出書社,1991,第1、2-3、12、16、185-186、18-28頁。

[5] 沈從文:《夜》,載《沈從文選集》第五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第153頁。

[6][7][36] 彭明、周天度等:《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三卷(1916—1920),中華書局,2011,第130-137、100-104、79頁。

[9][12] 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301、301頁。

[10] 馮玉祥:《我的生涯》上冊,南方文藝出書社,2010,第275頁。

[11] 馮玉祥:《我的生涯》下冊,南方文藝出書社,2010,第313-314頁。

[13][14] 沈從文:《從文自傳·清鄉所見》,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302-303頁、304頁。

[15][45] 沈從文:《從文自傳·懷化鎮》,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306、309頁。

[16][46][47] 沈從文:《從文自傳·姓文的秘書》,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317、316、317頁。

[17][18][19] 沈從文:《我的教導》,載《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201、217、211頁。

[20]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代》,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第2頁。中國近代軍閥具有“企業性”,是japan(日本)學者波多野善年夜在《中國近代軍閥研討》一書中提出的不雅點,為陳志讓借用。

[21][日]波多野善年夜:《中國近代軍閥研討》,河出版房新社,1973。轉引自來新夏等著《北洋軍閥史》上冊,第13頁。

[22][23][24][25][31][33][35]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代》,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第75、81、32、82-85、77、74、72-74頁。

[27][28]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想錄》上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1995,第96、119頁。

[29][53] 沈從文:《參謀官》,載《沈從文選集》第八卷,第232、236頁。

[30][32] 唐德剛:《段祺瑞政權》,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5,第129、20頁。

[34][44]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很多課依然不放下那一本年夜書》,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284、284頁。

[37] 沈從文:《說故事人的故事》,載《沈從文選集》第五卷,第379-380頁。

[38] 左玉河主編:《平易近國社會生涯史》上卷,廣東國民出書社,2019,第45頁。

[40][41] 沈從文:《會明》,載《沈從文選集》第九卷,第85、87頁。

[49][50][51][52] 沈從文:《從文自傳·學汗青的處所》,載《沈從文選集》第十三卷,第355、355-356、356、357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